【阳明的故事】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起点

时间:2020-01-06   来源:   作者:杜科慧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在这其中,龙场悟道,便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起点……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在仕途上遭到严重挫折。当时,皇帝朱厚照刚刚即位不久,又加之其昏庸荒淫,不理政事,致使阉党刘瑾专权,朝政日非。

这一年冬天,南京户科给事戴铣、四川道御史薄彦微等人愤然上疏,连章上谏弹劾大太监刘瑾。宦官刘瑾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戴、薄20余人入诏狱,廷杖除名。眼看宦官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王阳明义愤填膺,忍无可忍,首先抗疏援救戴、薄等人。刘瑾见疏勃然大怒,将王阳明也下诏入狱,廷杖40,王阳明差点丢了性命。后来王阳明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阳明洞

龙场驿位于今贵阳市西北80里许的修文县城区,据《贵州通志·建置志》记载,明代在这里设“驿丞一员,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专为传送公文的差役和来往官吏小住、换马等提供方便。该驿地处万山丛棘之中,虫蛇怪兽横行,蛊毒瘴疠弥漫,四境荒凉,人烟稀少。王阳明刚到这里,既无住房,又无粮食,只好居住在山洞,并亲手种粮种菜,伐薪取水,苦熬度日。有时自耕不足以糊口,还需要采蕨充饥。

王阳明身为贵家公子,一介儒生,又患有痨肺病。居此恶劣坏境,他深知随时都有倒在荒野的危险,于是 “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当即便做了一副石棺材,指天发誓曰:“吾惟俟命而已!”他极力排除生死杂念,“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静一”;有时也歌诗谈笑。超然于尘世之外。显而易见,王阳明是在苦炼制心功夫,力图发挥“心”(主观精神)的作用来战胜险恶的环境,以求得到自我解救。

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理学思想主导了中国哲学三百多年,因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王阳明年轻时即对“空谈致知”和“泥于文字”的儒学作派十分不满,于是,他跟朋友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实际的“格物”已抵达天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探究万物的规律。王阳明和朋友决定先从自家的竹子开始“格”起。他们坐对竹林,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用途归宿,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天理。结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他自己坚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还“格”出病来,以此才作罢。

这次“格竹”失败,让王阳明非常失落;如果连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达天理?此后,王阳明曾沉溺于佛教和道教,30岁时他曾“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不久,王阳明又与佛道分道扬镳,34岁他开始在京城“讲明圣学,门人始进”。

但是,他对“格物致知”的疑惑始终没有消失。阳明认为,儒者格物穷理,须超脱生死之,尤其是对一个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来说。他抵达龙场后,为自己仍未超脱生死而感到愕然。王阳明在龙场后日夜反省,突然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圣贤之人,必须从自身出发,想要从事物中得到真理是错的。”史称“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王阳明的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关键。王阳明在顿悟中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正是他懂得是第一件事,有了这一基础,就人人可以参悟心学智慧,向人生更高处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