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释萧山(一) | 鉴往知远—萧山2023年考古工作记
时间:2024-04-08 来源:萧山博物馆 作者: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自古便是钟灵毓秀之地。
萧山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原;中部是水网平原,河湖众多,间有丘陵;北部和东部为沙土平原。山脉有龙门山、会稽山支脉和天目山余脉,钱塘江自义桥镇流经我区东北部,浦阳江则自南向北流经浦阳镇、进化镇、临浦镇、义桥镇。
古湘湖畔、浦阳江沿岸众多史前遗址的相继发现、发掘,表明我区广布着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浦阳江下游地区进化镇境内分布着20余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窑址,为我们揭开了2500多年前制陶业的历史。
自1980年代以来,我区考古工作未曾中断。数十年的跨度,放置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瞥”,但这半个世纪“铲释”的成果却惊艳了岁月,成为时光中最为之动容的“那一瞥”。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奔竞在新时代考古事业的大道上,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4月4日,“铲释萧山—萧山2023年考古记”展在萧山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开幕。展览共分为【积厚流广—考古大事记】【鉴往知远—2023考古工作记】【掘光见影—考古生活印象记】三个板块。此篇推文为大家详细介绍第二个板块呈现的内容。
一、远古呼唤
十年前,“萧山考古概述”里有这么一段话:
“史前文化的发掘尤其艰难,既无文献可资参考,又无经验可资借鉴......每一个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在书写历史......萧山有8000-7000年前繁荣发达的跨湖桥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两者之间仍存在着文化缺环......近2000年的历史在萧山大地不可能是一片空白,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细致的工作,不断突破认识的瓶颈。”
十年后,预言成真。
史前文化序列的缺环被考古填补。2023年沈家里遗址开展初步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一处马家浜时期的土台聚落和良渚时期的石器加工场,昭示了我们5000-6300年前,萧山西山东麓一带就有先民开始开山采石,并制作一些农耕渔猎的实用石器和玉器产品,这些重要发现,为研究马家浜文化传播路线和良渚石器石料来源提供了考古实证。
“沈家里遗址是钱塘江南岸十分罕见的典型马家浜文化遗址类型,且文化内涵最丰富、发掘工作最系统。”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浙江境内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已达750余处,经过发掘或试掘的遗址达180余处,主要分布于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宁绍平原等三个地区。
但是,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良渚不过钱塘江”成为通识。在考古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寻下,终于在萧山境内浦阳江流域发现良渚文化踪迹。如今,越来越多的良渚文化遗址展露于世人眼前。
除了入选“2022年度浙江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祝家桥遗址,鲁公桥遗址也是典型的良渚文化遗址,现已发现灰坑、灰沟、墓葬、柱洞、水井、水塘、土台等遗迹,出土各类文物近2000件(套),补充了萧山地区良渚文化的资料,同时对于了解萧山地区历史时期聚落变迁有重要意义。
二、风从越起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萧山跨湖桥文化是用火把泥烧成器的陶文化,马家浜和良渚既是玉文化,也是陶文化。
时光流转,窑火不灭。当风起山林之时,轰轰烈烈的“周朝天子八百年,个个山头生窑烟”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陶文化开始丝滑过渡到瓷文化。
2500年前,早在春秋时期,现进化镇一带属越国西部边境地区,山林茂密,丘陵绵延,陶土资源丰富,又紧临浦阳江,水运便利,是烧制陶瓷的理想场所。以茅湾里窑址为代表,分布着大量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窑址,这些窑址遗迹是越族先民遗留至今的重要文化遗存。
21世纪初进化前山、安山两处窑址的考古发掘,完整揭露的东周时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合烧的窑址,首次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窑窑床遗迹,对研究春秋战国窑业生产与龙窑技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23年,距进化镇仅十公里之遥的昇光遗址,同样发现了大量原始瓷和印纹硬陶标本。
经发掘,昇光遗址文化堆积多达4-6层,涵盖马桥文化、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明清时期。昇光主体是一处商周时期聚落遗址,是先民们的生活区域,发掘结果显示了遗址区域内众多遗迹单位,并伴有原始瓷、印纹硬陶、石器、青铜器等遗存,为深入研究浙江乃至南方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生生不息
秦汉以降,由于历代生活的更新与破坏,遗址的发现几无可能,要了解当时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变化,只能从发掘的古墓葬里寻找端倪。
溪头黄汉墓是其中的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萧山城南发现古墓群,考古队进入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发现、发掘古墓128座,其中汉墓102座,六朝墓10座、宋元墓6座、明墓4座等,共出土遗物1261件。
如此丰富的汉代墓葬,往往伴出釉陶罐、瓿、鼎、壶和铜镜、陶灶等生活器具。墓室结构有竖穴土坑和竖穴砖室墓之分。丰富抑或简陋的装饰,反映了朝代变迁与经济盛衰,更使人不禁想深入抵达两千年前古人的精神彼岸。
2023年,萧山地区秦汉时期考古也收获了不俗的成果。
湘湖龟山墓地共发现古墓葬43座,其中东汉时期墓葬1座、两晋时期墓葬4座、宋代墓葬1座,明清时期墓葬37座,出土有青瓷碗、青瓷壶、青瓷罐、原始瓷壶、原始瓷罍、铜镜、铜钱等36件随葬器物。此外,金家浜遗址还发现罕见的六朝砖窑,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四、古韵遗风
历史的“独木舟”远航到了九百年前,面对通江达海的浙东运河,南宋王十朋用“浪桨风帆,千艘万舻”的文字记录下航船辐辏的繁华盛景。
唐宋时期,经济政治重心南移,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相对发达,而萧山地区正好处于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上,浙东运河顺理成章成为当时的贸易枢纽。
青瓷是运河的座上宾。随着南北一统及隋唐经济大发展,陶瓷工业得到复苏,此时越窑的生产中心转移到上林湖一带,官府设立贡窑。上林湖的瓷器通过浙东运河运往各地,萧山成为了瓷器流通的关键地点。
越窑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其整体面貌造型趋向简洁大方,日用器具的种类异常丰富,有执壶、罂、盘、碗、杯、灯盏、熏炉等。
2023年,杨梅山遗址、沙里吴遗址和城南村遗址,相继出土了不少唐至明清时期成熟青瓷。
考古发掘工作是一项艰辛而神圣的工作。鉴往知远,2023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展望未来,仍有许多可期提升的空间。任重道远,愿亲爱的观众朋友与我们一道,拥抱考古,共同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新展相关资讯敬请关注“萧山博物馆”公众号。